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纺织 >

如何从高三的角度看待高一高二的教学,落实教考衔接?-实时

2023-06-25 11:26:17    来源:柳栖士

转载来源:新课标大语文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中文学类阅读理解部分包含了两篇文本,其中文本一为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文本二为美国哈里森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第九题是这样的。(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相关资料图)

这道题目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教考衔接”导向。随着统编教材的实施,高考已经不再有考试大纲,而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教师需要更加明确今后高考将体现“教什么考什么”的命题导向。在这个导向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验证高考是如何落实教考衔接的。

因此,这道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对于艺术表现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这种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包括对于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于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的欣赏能力。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教考衔接”导向下的语文教学理念,即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应对高考。

这道典型题目出自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的第二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其中,语文素养要求之一是学生要“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关于这一素养要求,需要注意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纪实作品是以真实的事件和事实为基础,通过描述、叙述等手法进行叙述。而虚构作品则是以想象和创作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进行表现。其次,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纪实作品主要通过客观描述、真实记录等手法,来表现事件和人物形象;虚构作品则主要通过想象、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事件。最后,学生需要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作家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艺术手法的运用,来表现自己的文学追求和创作风格。

总之,这道题目的要求涵盖了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家的艺术表现等多方面要素,需要学生在进行理解、欣赏和分析时,进行有序的思维和逐步深入的思考。

参考答案中,第一条落实了不同文体及其特点;第二条落实了艺术表现中的表现手法;第三条落实了艺术表现中的语言特点。

文本一是虚构小说,通过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个艺术形象,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是纪实作品,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语言平实简洁。这样表述更加简明扼要。

本单元包括五篇文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夏衍的《包身工》,孙犁的《荷花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王愿坚的《党费》。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面临时间和课时的限制,因此需要选择重点进行深入讲解。虽然“教材是个例子”,但现在的命题人偏偏要求从教材中考查“教考衔接”,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安排高一高二的教学内容,明确应该讲授哪些内容,不应该讲授哪些内容,以及该讲和不讲的理由。

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明确将来考核的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我们需要对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每个单元的语文素养进行分解、提炼、落实到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通过辅助性的练习,比如高考真题或者高质量的练习题,进行针对性强化,以巩固所学知识。

在四省模拟的作文题目中,读写结合写祖国之美,也是对统编教材多种写作任务和任务群中读写结合任务的落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当命题立足于教材,更好地检验教学实际时,我们在基础年级教学中努力落实细化后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正确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精研和落实,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相关阅读